我跟爸爸學設計 平行與相交課程教學后反思
我跟爸爸學設計 平行與相交課程教學后反思
1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,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。
我們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,精心營造一個學生熟悉的空間,引導他們發現數學問題,探究數學規律。這節課從觀察掉在地上的兩支鉛筆入手,以及后面出現的跑道、電線桿、游泳池的隔離帶、秋千的吊繩等等,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能看見的,通過課件對這些圖形的形象演示,讓學生直觀看到真實世界中的平行與相交,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研究圖形特征和關系的豐富情境,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,有利于學生用身邊的數學現象理解數學知識,在探討、交流、分析中獲得數學概念,拉近了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生活實際的距離。
2、關注新知的生長點,體現新知動態的生成過程。
在教學中,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,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?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?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,學生通過想一想、畫一畫、分一分、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、思考,逐步認識到: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。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,而且通過分類,分層理解,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,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生活實際,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,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,發現相交與平行現象。
3、研讀教材的意圖。
教材編寫時,一般遵循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,以簡練的語言呈現學習內容。學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維的結果,而難以看清思維活動的過程。這就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,體現數學的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。比如畫平行線這一內容,教材是通過示意圖來介紹平行線的畫法,沒有說明為什么要這樣畫,也沒有總結畫平行線的一般方法。這也是我試教下來比較迷惑的地方。我反思原有的設計思路,上下來不順的根源在于我對學生用直尺、三角板畫平行線這一操作的能力起點的判斷不準確。從教學反饋看,學生雖然會模仿書上的畫法,但是并不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畫,所以只要線條換了個方向,學生就無從下手了。而要畫好平行線,關鍵就在平移。所以在教學畫平行線之前,我先讓學生在平移的三角形中找出平行線,讓學生體會圖形的平移和直線的平行 之間的關系,因而,學生就能由此考慮,畫平行線時我們必須要平移三角板,從而找出了怎樣才能保證平移三角板的方法。學生不僅繪畫了,而且理解了為什么要這樣畫。
不足之處:
1、上幾何課對教師的語言要求更高,更規范,所以這節課的很多語言都還需要好好推敲。
2、問題指向性要明確。
3、教師的歸納要到位,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。
【我跟爸爸學設計 平行與相交課程教學后反思】相關文章:
《春望》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(精選13篇)03-24
音樂課程的教學反思03-20
《散落的鈔票》教學課程設計03-26
《學看鐘表》教學設計03-20
新的課程改革之教學反思03-20
關于學戲曲的教學反思01-25
關于《為學》的教學反思03-20
平行線的性質教學設計(通用12篇)05-26
我設計的風車教學反思(通用6篇)06-08